三姊妹的故事
- 456健康社
- Feb 19, 2020
- 3 min read
Updated: Mar 24, 2020
李家的三姊妹都是六七十歲的退休婦人,大姐有五年的三高徵狀,需要服食四五種藥物;二姐患有血壓高八年,需要服用降血壓藥;三妹亦患有血壓高,以及二型糖尿病,需要服食三種藥物,某日登門了解慢性病的處理。

開門見山,提供了處理慢性病的原則:
(一) 醫人而不是醫病,找尋原因,治本為主。
(二) 病皆有因,病因多方面,如環境毒素、營養不均、生活方式、飲食習慣等。
(三) 病人和醫者是夥伴,病人需要付出努力和毅力,時間需要半年至一年不等,並要病人充分合作,方有療效。
經過一番討論後,大姐覺得服藥方便省事,這是她的選擇。二姐和三妹經過一星期的考慮後,決定開始治療。第一部份是檢測,經尿液和血液檢驗,知道體內有毒金屬和營養素不平,進而處理和補充;第二部份是教育,尤其是飲食方式,首先採用低澱優脂飲食,繼而進一步至酮體飲食法,並調整運動和歇息規律;第三部份是情緒管控和減壓,以冥想法和自我催眠法,改善情緒和睡眠;第四部份了解人體健康和衰老的形成。經過大半年的修行和教育,兩姊妹的健康明顯好轉,二姐已經斷藥,三妹則只服一種降血壓藥,預測三個月後也能停服。
病人的知識和態度至關重要,綜合醫療需要病人的投入和合作,想以藥到病除卻不肯付出的話,逆轉和改善根本是天方夜潭,因為治療慢性病主要是基於病人的自癒能力。
上期文章有讀者詢問酮體飲食法,香港沒有臨床數據,在歐美已流行十多年,可以在Google搜索酮體飲食法,認識正面和反面的看法,亦可觀看台灣宋晏仁醫師的Youtube頻道,了解逆轉二型糖尿病的方法,通常經醫生指導採取合適並有效的飲食方法。
以前在醫院和私家診所執業,都是以醫病為主,並不重視健康和營養,直至自身患有三高症之後,重新以病人角度思考健康和病因,打開自己的學術理論枷鎖後,從此了解更多醫人和醫病的概念、治標和治本的分別、疾病的真正起因、醫患的合作、環境及飲食的重要性,如果自己沒有這些認識,就如盲人牽盲象,走在黑胡同。
綜合醫療的知識是非常廣泛,弊處是沒有’’隨機對照試驗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,RCT’’數據支持,(相對傳統醫療的標準,有10% RCT的根據),所以綜合醫療並不為傳統醫療界重視和接受,甚至被視為旁門左道,加上綜合醫療的主要發達地區為歐美澳,亞洲基本沒有良好的教導課程,所以民眾根本不認識這些另類選擇及其醫學效能程度。
綜合醫療總要在香港發芽,使民眾有知道的權利,選擇與否則是病人自己的決定,就如大姐追求方便省事,二姐三妹則自身努力,各有所選。坊間健康訊息千百種,真假存在,只有略盡綿力,以科學的態度令民眾有所認識和取捨。
推動一個新的概念是艱巨的,更是吃力不討好,無知不是罪過,但封鎖自己的求知慾,則不可取。希望疫情過後,可以開班討論’’中老年健康的處理’’,我不是什麼大師或專家,只是一個修行者,就如一支蠟燭,可以燃點更多的蠟燭,促使人們追求更佳的健康和人生。

コメント